記者邱猷權/嘉義報導
嘉義市立博物館(嘉博館)近期轉型成為嘉義市的城市博物館,希望讓市民更容易接觸到博物館資源。今年(2023年),博物館以藏品近用為理念,更新了二樓的常設展區“自然生態區”,以“眾鯊雲集”為主題展出珍貴的鯊魚牙齒化石,同時以互動方式介紹鯊魚生態。展示還包括以可見式庫房方式進行的“化石藏品近用”展區,通過大規模展示海相和陸相化石,讓民眾更瞭解嘉義地區的地質、鯊魚生態和地方學知識。
市長黃敏惠表示,嘉博館擁有近3,500件化石藏品,是國內少數擁有豐富種類和數量化石藏品的博物館之一,其中的鯊魚牙齒化石更是珍稀。根據中研院研究團隊在2018至2022年期間于嘉義牛埔區篩洗的800多公斤沉積物,只找到一顆鯊魚牙齒化石,展示的鯊魚牙齒化石之珍稀可見一斑。通過此次藏品近用計畫,博物館讓這些珍貴的化石大量展出,歡迎大家來嘉義市立博物館,一睹這些190至135萬年前鯊魚牙齒化石的神秘面紗!
▲嘉博館眾鯊雲集。(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展示更新內容依據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海洋古生物實驗室研究團隊對嘉博館典藏的鯊魚牙齒化石進行鑒定,辨認出這批化石至少來自16種鯊魚,包括大白鯊、公牛鯊等。現場展出了這16種鯊魚的牙齒,並詳細描述各種牙齒的特徵,結合鯊魚的生態介紹,讓觀眾通過鯊魚牙齒化石,增進對鯊魚生態與海洋環境保護的認識。
為增加觀展趣味,現場設計多項參與式展示手法,如觀眾可觸摸鯊魚牙齒化石、使用放大鏡仔細觀察不同種類鯊魚牙齒的細微特性,並從牙齒的位置與大小推算出最大鯊魚的身長可達4.8公尺。此外,還有“QA翻翻板”挑戰鯊魚牙齒知識。
展示區的“化石藏品近用”採用可見式庫房和密集式展示,展出了嘉博館藏的燕魟牙齒、魚類、蟹、海膽、貝類、螺、蛤等海相化石,以及陸相化石如大象、牛等大型哺乳類動物的骨骼和牙齒化石。
關於此 post 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