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青琪/雲林報導
雲林縣推動友善養殖理念向下扎根,在縣府促成之下,崙背鄉陽明國小師生20日走訪口湖鄉濕地,帶領學童親自體驗濕地的豐富生態及景觀特殊,包括因為海水倒灌形成的成龍濕地,以及海岸第一線的椬梧濕地,並前往瞭解白蝦養殖如何與環境共生共好,讓學童感受自然友好的漁村風情。
口湖成龍濕地現址早年為田園農地,主要種植稻米、甘蔗、地瓜、花生等糧食作物,因受養殖業超抽地下水而引發地層下陷和海水倒灌,以及韋恩颱風、賀伯颱風侵襲關係,導致農田長期積水逐漸形成草澤濕地;椬梧濕地位於北港溪流域出海口之河海交會處,其環境特色是由潮間帶沙洲、泥灘地、牡蠣棚架所組成;2處濕地兼具自然生態及產業地景特色,多年來縣府與林業保育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觀樹基金會及地方社區等單位合作推動調適經營,修復重現人與土地關係,持續將濕地保育融入地方實現共榮願景。
透過國立嘉義大學王柏青老師團隊安排實地走入濕地環境及體驗產業加工過程,學生可以認識多樣水環境生態,從白蝦產業發展沿革來瞭解口湖地區地層下陷緣故,並藉由海漂垃圾創作藝術作品來反思人與濕地關聯性;本次參加活動的陽明國小師生多為第一次來到口湖濕地,實際感受到海平面上升與地層下陷對於環境、住家及農業的影響,並藉由學習單及發問,讓同學們對於雲林縣沿海環境有進一步認識。
全球氣候變遷議題讓雲林養殖產業面臨高度挑戰,縣府積極輔導業者提升技術與開創產銷管道,從種苗繁殖、培育到收成,鼓勵循環式養殖、低密度放養及天然方式平衡生態鏈,減少水資源消耗及導入科學化管理,兼顧水產品質也保護濕地生態環境,達到農業永續經營目標。
▲學習白蝦水產加工知識。(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關於此 post 的討論